头闻号

苏州速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无机盐|无机酸|化工产品加工|化工废料|化工原料代理加盟

首页 > 新闻中心 > 商代的家具(商代青铜家具)
商代的家具(商代青铜家具)
发布时间:2024-09-29 15:29:43        浏览次数:3        返回列表
1. 商代青铜家具

中华古代的盛食具

盛食具是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包括有盘、盆、碗、盂、缽、豆、敦、俎、案等类。盘是盛食容器的基本形态。

盘: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盘中有一部分是洗用具。

碗、盂、缽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食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缽,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 托钵僧 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缽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盆: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 锅碗瓢盆 这一习语中可知,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 笾豆之事 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 礼食之器 ,用途甚明。

俎: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 俎豆 连用,代指祭仪,孔子说: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论语·卫灵公》)即言其擅长祭祀礼制之意。

案: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食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或三足,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具,可称为棜案,形同今天的托盘。自商周以至秦汉,案多陶质或木质,鲜见金属案,木案上涂漆并髹以彩画是案中的精品,汉代称为 画案 。 古人进食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簋:簋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guǐ),又叫作琏,方形的则叫作簠(fǔ),又叫作瑚,故瑚琏即簠。 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盒:盒两碗相扣成为盒。盒产生于战国晚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被称为八子樏(léi),后也发展出方形,统称为多子盒,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的,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不过由陶器变成漆木器或金银器了。

敦(dui):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方形之敦叫作彝,但属酒具而非食具。

2. 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作品

青铜器代表着一个时代,传承到现代的青铜器作品也有很多,铜鼎、铜香炉、铜钟等等都有很多的知名历史作品,铜佛像也是收藏家们热衷的收藏品,铜观音、西方三圣像、十八罗汉等铜佛像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青铜器的历史意义]

青铜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代表着历史的进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记载。在很多青铜器上铸有铭纹,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历史,进行考古,懂古知今。

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的进步,回望历史,它是从以前的石器时代的一次升级,无论是对生产生活,还是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青铜器的现代价值]

青铜器的现代价值依然很大,首先,它有着很重的文化气息,通过青铜器工艺品,可以提升文化韵味,从而使环境更有品味。其次,青铜器往往代表着某种意义,比如重器如鼎,警示钟等等,这些铜雕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思想代表作的知识与精神结合的承载信息的铜雕工艺品。

青铜器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都是巨大的,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现代,有着超越工艺品的意义存在。

3. 商的青铜器代表作品

主要产于夏商周三代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器具是指青铜器。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4. 青铜器家具

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青铜酒器:其中又分蛊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斝、觯(又名“五爵’)。青铜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青铜兵器:有戈、矛、铍、戟、铖、戚、剑、镞、刀、胄等。青铜杂器:多为实用品,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案,车马饰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炉等。青铜度量衡有尺、量、衡、权。青铜货币有布币、刀币、贝币等春秋战国铜币。凭证信物有符和玺印。另外,也有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5. 商代造型精美的青铜器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青铜器,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6. 商代 青铜 酒具

青铜礼器斝,第五期风格(商朝晚期),高24.5公分,宽16.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大型的饮酒兼温酒器,形似爵而大,三足、圆口,口前部有双立柱,无流和尾,有大鋬可执。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已有陶斝出土,青铜斝在二里头遗址中有发现,属夏代晚期,但主要盛行于商代,沿用到西周早期。斝一般很大,据史书记载,其容量为爵的四倍,作饮器并不实用,故多用以温酒。早期颈和腹多作分段式,平底;也有作鬲形的款足斝,数量较少。殷墟时期除分段式以外还流行不分段的、容器部分和鼎相似的圆底斝。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斝(拼音:jiǎ ,音同“甲”)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与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饪器物。斝为筒腹、口外侈,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上下对称,共三组,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

7. 商代青铜家具特征

镂空铜俎,春秋器物,通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1978年在淅川下寺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俎,是古代祭祀和宴会中重要的礼器,相当于今天的案板。其中青铜俎的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少,目前所发现的青铜俎都是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造型多是长方形的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足,也有案下附铃的形式。

相信“越俎代庖”的成语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庄子·逍遥游》中载道:尧让位给舜前,认为许由是个道德高尚的贤人,所以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则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庖人,就是负责宰杀三牲(牛、羊、猪)和办理酒席的厨子;尸祝,则是掌管祭祀仪式和对鬼神祝祷的司祭者。后来,凡是超越本人的职责范围去插手别人的工作,就叫“越俎代庖”或“尸祝代庖”。

这件镂空铜俎的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四足作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和变形龙纹,俎面的外沿还装饰了一周窃曲纹。

在古代,俎是祭祀时摆放牺牲(祭祀时所使用的牛、羊等牲畜)和宴饮时切割熟肉用的,俎的形状和几案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而切割熟肉的,就小得多,一般是用长方形的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围围起边框。从先秦至汉代,俎多为木制,青铜俎非常少见。

8. 商代著名的造型精美的青铜器

都有可能,不过还是以青铜器为主,详解如下: 一、商代的青铜器: 1、概述: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 2、举例: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商代豕形铜尊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二、商代金器简介: 商朝几次迁都,在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和郑州的商城遗址中,都出土过金饰金片。郑州商城属于哪代王都尚无定论,但这里出土的金叶饰片上压印有夔龙纹,这种纹饰在商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上已司空见惯,其压印的技法与当时流行的青铜纹饰范铸法有关,铸出纹饰再压印于软而薄的金片上,也是受到青铜工艺的影响所致。 殷墟出土的金箔十分轻薄,从厚度看,当时的锤工艺已相当高超,也说明商代工匠对金子的延展性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不然不可能加工到如此微薄的厚度。在山西保德林遮峪的商墓中发现的金丝,又从另一侧面说明商代人们对金子延展性的利用,已不止是压薄成片,还能熔化抽丝。河北藁城台西村的一处商代遗址曾出土有漆盒残迹,中有一半圆形的金饰片,其上阴刻有云雷纹,估计是用于装饰漆盒的。漆器在商代少有发现,主要缘于木器易腐,它在当时也算稀有之物,漆器加饰金片,并刻上云雷纹,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看来,这一小片金饰是弥足珍贵的。云雷纹在商代本是多用作青铜器的陪衬装饰,而在薄薄的金片上进行阴刻,相当不易。所以,从商代这些零星而稀少的金器中,已可反映出早期金器的工艺已达致相当高的水平。 金笄,商,北京平谷刘家和商墓出土 除中原(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指河南)地区以外,在商朝的北部、西北部,也出土有一些金饰,主要是首饰,有的墓葬中还出土有与金首饰形制相同的铜首饰。这些金、铜首饰均具有较多西北地区的地方色彩。这似乎也暗示出早年的西北多金的传闻。 商代最有名的金器还有两处,一是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出土的一套首饰,另一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人头铜像,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几件金饰。 1977年,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了金耳环、金臂钏、金笄及金箔残片等物。这些金器不仅器形完整,而且发饰、耳饰、臂饰齐备,构成一个品类繁多的系列,十分罕见。经测定,这些金器的含金量在85%以上,另杂有少量的银和微量铜。从工艺上看,金笄系用范铸法成型,金耳环和臂钏则是锤而成。造型都比较简朴,并无纹饰和其他装饰。这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套金首饰。 金笄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尾宽0.9厘米,重108.7克,器身截断面呈钝三角形,在其尾端有一长约0.4厘米的榫状结构,可能原镶嵌有其他装饰品。笄也叫簪,是簪的本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骨制的发笄,用于盘发挽髻。商代及周代时,女子插笄,标志着成年,谓之壹绑怯,《仪礼》(传为周公所作,为规范起居饮食的法则)载,女子年满十五,梳髻插笄,表示成年,可以许嫁,并举行仪式,称为殷抢裼。

9. 商代的青铜器

据我国考古出土的青铜器皿中,未报导过青铜器底部铸印铭文的文物。一般多在器物腹内壁或外壁上。